20年專業經驗 前沿技術研發新產品
芯派科技咨詢熱線:
三年前,中國電動汽車的年銷量僅百萬余輛,保有量不足500萬輛,三年后的2023年9月底,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1821萬輛,每賣出100輛車就會有37輛是電動汽車,就連歐美也不再質疑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的趨勢。
但如果說,不僅僅是地上跑的汽車會被電動化,空中的飛機也有望搭載上鋰電池,你可能會存在疑問和擔憂。其實,這一天已經不遠了。10月10日,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印發《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(2023-2035年)》(以下簡稱《綱要》)。《綱要》提出到2025年的目標包括,使用可持續航空燃料的國產民用飛機實現示范應用,電動通航飛機投入商業應用,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(eVTOL)實現試點運行,氫能源飛機關鍵技術完成可行性驗證等。
關于電動飛機“上天”的事兒,馬斯克在今年初也已經給出了答案。在特斯拉發布的宏圖計劃第三篇章中預言,未來全球飛機中的20%將被電氣化,裝上高鎳三元鋰電池。特別是固態電池、半固態電池的商業化,將加速飛機、航運領域電動化的進程。
物流、通勤、旅行是三大主要場景
當然,如果你以為,幾年后就可以坐著電動飛機出差了,那有點兒一廂情愿了。
對于支干線的大型民航飛機來說,短期很難替代燃油發動機,反而是,將綠氫加工成綠色甲醇,以摻入低碳氫化合物的可持續航空燃料(SAF),用作中大型飛機的主要燃料,這一路徑來得更早。相比,鋰電池在能量密度、安全性、耐久性、續航能力方面,難以承擔起長途飛行的角色,至少到2040年才有可能落地。這一點在《綱要》也有所提及,《綱要》指出,開辟電動航空新領域,面向城市空運、應急救援、物流運輸等應用場景,加快eVTOL、輕小型固定翼電動飛機、新能源無人機等創新產品應用;推動輕小型固定翼電動飛機、eVTOL實現商業運營。電動飛機開辟的是一片“處女地”,聚焦低空經濟,主要涵蓋物流運輸,如快遞公司從城市周邊倉庫到分揀中心;乘用電動飛機可以緩解地面交通擁堵,實現更高效的城際上下班通勤,使得跨城旅行成本大幅降低;特別是對于需要急救、轉院的病患來說,不用再忍受高速公路上的長途跋涉,電動飛機的效率要高得多。其中的“主角”則是eVTOL(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),適用中短途飛行場景,不需要跑道,可以垂直起降,低噪音(100米至200米高空,音量僅40分貝),低維護成本,有望最先實現商業運行。此外,飛行汽車也在這一范疇內,在未來城市交通領域占有重要席位。
9月份發布的《民用直升機中國市場預測年報(2023-2032)》顯示,目前全球eVTOL(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)市場訂單總計超過1.3萬架,主要用于人員運輸和空中物流領域,未來將在公務飛行、短途運輸、低空旅游、通航貨運、醫療救護等領域,對傳統直升機形成競爭或替代。
“起飛”還需翻越多座大山
《綱要》還劃出了幾個發展電動通航飛機的示范區,包括珠三角、長三角、環渤海、成渝等優勢地區,通過設立低空經濟試點,開展輕小型電動飛機的規模化示范運營,eVTOL商業示范運營,推動電動航空應用場景、產品規范、運營體系、客戶服務方案的論證試點。
雖然電動通航飛機在政策層面已經得到了認可,但這并不意味著,電動飛機很快就能一飛沖天。放眼望去,電動飛機還有多座大山需要翻越。一是鋰電池的續航能力仍捉襟見肘。電動飛機、電動船舶不同于新能源汽車,百公里的耗電量非常高,像電動船只搭載的鋰電池往往在1600kWh以上,是電動汽車的20倍。同樣,電動飛機對鋰電池的能量密度要求更高,需要航空級電池,既能保證續航能力,又要足夠安全。目前汽車上所搭載的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只有180Wh/kg,鎳鈷錳三元鋰電250Wh/kg,兩者均不能滿足長時間飛行的需求。而且,汽車在地面上跑,只需要一個前驅推動力即可,但飛機不一樣,還要克服重力的影響,所以載重會直接影響安全和續航。由于鋰電池的能量密度遠比航空煤油低,只有后者的1/70,僅僅是搭載的500度鋰電池的重量就高達2.5噸,無疑會增加電耗。
按照《規劃》的要求,要突破高能量密度鋰電池、高效率電推進系統等關鍵技術。特別是推動滿足電動航空器使用需求和適航要求的 400Wh/kg級航空鋰電池產品投入量產,500Wh/kg級產品小規模驗證,可見電池能量密度在電動飛機商業化中的分量。
除了能量密度外,政策的滯后也表明,eVTOL暫時還很難有大的作為。中短途低空經濟涉及民航空域管理與低空交通管理,到底是屬民航局,抑或是交通局,尚無定論。對電動飛機的數量、起降場地要求等匹配的監管政策更是空白。
電動化的下半場是飛機、船舶
無論是汽車電動化,還是船舶、飛機電動化,目的都是為了降低碳排放。在中國,交通運輸領域的碳排放占全社會碳排放總量的10.4%,其中公路運輸占了總量的87%,航運、民航占比差不多,為6%左右,鐵路運輸占比最低,只有1%。從電動化的進程來看,汽車最先被電動化,下半場將是船舶、飛機,而航運的電動化要比飛機更早一些。據DNV統計,2022年全球綠色船舶保有量突破1000艘,其中電動船占比56%。不過,電動船舶很難出現在汽車領域一家獨大的現象,LNG、甲醇、液氨、氫動力也會占有較大份額。電動飛機成為趨勢,并進入示范階段,一方面來自于低空經濟的推動,能分流一部分地面交通的壓力;另一方面則是航空行業減碳使然。
因為鋰電池、電機的能源使用效率,要遠遠高于汽油、煤油、重油等燃油發動機。以汽車燃油發動機為例,如果考慮到原油到汽油的加工煉化工序,能源轉化效率50%,從油箱、內燃機到車輪的效率只有30%,綜合效率不到20%。但如果是光伏、風能等綠電,生產外送環節的輸配電損耗5%、充電5%損失,效率90%左右,而從電池、電機到車輪的效率80%,電動車綜合效率70%。因此,電動車全產業鏈效率超過70%,是內燃機的4倍多。
同樣的道理,電動化放在飛機身上,電力推進系統的功重比(kW/kg)要比燃油發動機高很多,能實現節約能源、深度脫碳的效果。
只不過,現代航空業是一個產業鏈龐雜、體系復雜且難以改變的行業,即便投入大量資源、資本,也很難一蹴而就。其重構難度遠遠高于汽車,樂觀估計,受制于各種因素,電動飛機暫時只適合小型化、中短途的部分場景。早在2014年,馬斯克就預計,要實現洲際飛行,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要提升到400Wh/kg,才能使得電池擊敗燃油,讓電動飛機成為可能。9年已經過去,鋰電池已經越來越接近航空級動力電池所要求的下限,電動飛機也有望迎來了起飛的時刻。